LOGO
首页 关于我们 业务范围 案例中心 新闻中心 人才资源 联系我们
新闻中心 / NEWS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最新公告
最新公告

话剧《伯牙摔琴》不靠谱点评

来源:  |  浏览:1169 次  |  日期:2014-03-10
7月9日晚,有幸观看在光华剧院上演的话剧《伯牙摔琴》。这部话剧的脚本原型为明代文学家、戏剧家冯梦龙的白话短篇《俞伯牙摔琴谢知音》,收录于《警世通言》。编剧在剧本创作中脱离原作,没有把过多笔墨放在俞伯牙和知音钟子期之间的故事,而是着重于伯牙为何摔琴的来龙去脉。整部话剧结合“伯牙学琴”的故事,添加了伯牙其妻、其子、其仆等人物,创作出一系列故事,试图去丰满“伯牙摔琴”的原因。但剧情略显冗长,戏剧冲突的节点安排不是很恰当,使得情绪高潮还没有达到峰值,就开始衰退,导致整部作品有些一直处于温水煮青蛙的状态。也许是出于一个历史类话剧的考量,编剧使用了大量华美辞藻,但在我的浅薄理解下,这些工整的对白犹如高考范文里的排比句,很学院腔,匠气十足,甚至可以说有点苍白。而且剧中有一个人物称号值得商榷——宋国的虎威将军。“虎威将军”是三国时期杂号将军的一种,品级不详,而话剧的历史背景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,前后年代有些混乱,不知是有意,还是疏忽。编剧曾写下本剧的创作灵感:“高山流水指弦间,有谁与共听潺潺?道一个‘知’字系两端,最伤心,丝绝人散。春秋明月照古今。提笔又重叙,陈钩悲曲,复歌长叹。”希望以一个现代角度去解读古代经典,将角色们置于国与家、忠与孝、情与义、心与身的两难之中苦苦挣扎,借烘托伯牙对艺术的追求,从而反映艺术家们对高境界的执着和内心深处的诉求。因而在伯牙纪念子期,绝弦摔琴的结尾处,赋予伯牙一句“灵犀知我心”,想要给出一个圆满,但在笔者看来,略有狗尾续貂之嫌。其实可以设立一个开放式的结局,让观众去选择,效果或许会更好一些。本部话剧的演员来自天津音乐学院的青年话剧团,有些人的演技确实略显稚嫩,尤以“无忧夫人”为代表。既然已是身患重病,念白时就不要气力十足,使劲咬字。古代剧应配古典舞,舞蹈设计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。但“形神兼备,身心并用,内外统一”是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。而 “伯牙学琴”这一段的群舞着实有点弱,形神劲律略差,或许这样的要求对于非舞蹈专业科班出身的演员有些难,但精益求精会使作品的直观性更美。整场演出记忆深刻之处,是晋国太宰拷问鲁国三个志士之时,舞蹈巧妙,动作诙谐,令人会心一笑。舞台场景也不繁复,道具简单,山水写意,营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悠远古朴,中规中矩。最终以一句不靠谱点评作为结尾:对于一个长期以现代作品为主的编剧兼导演,这部《伯牙摔琴》可以算作一个自我突破,但不能算作一个完美的收官之作。